(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10分)
(2)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12分)
(1)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5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分)
(2)①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4分)
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4分)
题目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的要求,以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嫦娥三号”在文化生活角度应主要从科技方面去理解,对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文化意义,学生可从文化、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等角度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风险的措施。应对发射风险,需要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树立创新意识等角度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