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

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答案

  (1)丝织业发达;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多;有一定的分工;技术水平高;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丝织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注意找出不同的方面。第(2)问主要应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它的表现形式。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 * * 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材料二  1917年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1928年中国井冈山会师。

材料三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四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材料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道路有何异同?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5分)

(2)材料四与材料三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简要分析材料三反映的外交政策实行的原因?(8分)

(3) 材料五图反映了一个互信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了,这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请问这个组织建立了怎样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区域合作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7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