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8分)

材料一 《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

(1)请分别找出与材料一、二图示所反映的变化对应的相关因素。(将字母填写到答题卡对应空白横线处,2分)

材料一:           。 材料二:           

A.内燃机

B.蒸汽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2)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请你从管理制度创新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分)

(3)电器产品的出现最早得益于哪次工业革命?l9世纪末,人们要外出旅游能选择的最新交通工具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利与弊。(2分)

(5)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大力开发哪些新能源?(1分)

答案

(1)材料一:B、C;材料二: A、D。

(2)出现了现代大工厂制度,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

(3)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

(4)煤炭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分析:(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蒸汽机靠煤炭为燃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内燃机是以石油为燃料。

(2)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了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大量工厂和工人的出现需要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因此有人专门从事工厂、企业管理制度的研究,以便更好服务工厂和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3)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交通工具轮船和汽车。

(4)      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不断增多,大量的废渣、废水、废气和二氧化碳也不断向外排出,破坏了自然环境,给坏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应该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

(5)      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识和理解。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带来新的挑战。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面的句子。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