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 民国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工厂数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纱锭数
每厂平均纱锭数 | |
外商企业 | 51664/厂 |
华商企业 | 23686/厂 |
材料三: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单位:%)
年产百万吨以上 | 年产10万~99万吨 | 年产1万~9万吨 | 年产1万吨以下 | |
外商企业 | 100 | 88.5 | 41.1 | 0 |
华商企业 | 0 | 11.5 | 59.9 | 100 |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的情况(单位:家)
江苏 | 直隶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奉天 | 湖北 | 陕西 | 黑龙江 | 广西 | 其他各省 |
155 | 4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3 | 1 | 0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估计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其发展上的弱点。(6分)
(1)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作用;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2)民族企业规模小,同外资厂矿相比规模悬殊;以煤矿开采为例,民族工业中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
本题提供了四则表格材料,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搞清楚这段时间是公元什么时候。民国二年是公元1913年,民国八年是公元1919年,由此可知是在一战期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2)问要求归纳其弱点,注意分析要全面。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民族工业与外资企业的规模不同,轻重比例不同。材料四则很明显地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分布状况,要求对数据的分析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