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伴随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进入19世纪后,蒸汽机成为火车、轮船上的动力机器,促成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到了工业革命差不多结束的时候,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快。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上个世纪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分)

答案

(1)促使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

(2)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3)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1分)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环境。(1分)

题目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蒸汽机成为火车、轮船上的动力机器,促成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繁荣”、“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可以得出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的“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问题:根据材料三中的“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铁腕治污”可以知道当时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4)认识:由材料一二可以知道,由于科学技术的改进,社会生产速度飞速增长,生产力迅速提高,所以可以得出其中的一个认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有材料三中的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环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的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在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