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火轮、火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准自专其利……先于二十一省二十一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岁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

——《资政新篇》

材料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清廷宣布于次年春季拜谒西陵。为便于慈禧太后等人“御驾”往来,决定从河北新城县高碑店到易县良各庄修筑一条新易铁路(也称西陵铁路),全长43公里,限期六个月完成,并拨官银60万两。

材料三:日本《朝日新闻》鼓吹说:“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右之,存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力;有一切权力,则凡其地官员,皆吾驱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伤之肉”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

材料四:人民网西安2004年1月6日电 记者朕少忠报道:今晚18时,16002次货物车从西安新丰站缓缓驶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西安至南京的铁路(也称西陵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开通运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资政新篇》的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实质是什么?

②材料二反映清政府修建西陵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谈谈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中国大肆争夺修筑铁路的权力

④依据材料四说明现今修建西陵铁路有什么意义。

答案

(1)主张发展近代的铁路事业,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

(2)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材料中主要是祭祖

(3)帝国主义国家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瓜分和灭亡中国,扩大政治、军事和经济侵略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沟通中西部和东部沿海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部的大开发

本试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取舍能力,在对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基础上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主要知识来源于材料,同时对选修一内容《维新变法》的背景知识加以应用。第四问注意对材料内容进行适量的补充。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焉                                            __________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________

(4)作诗                                            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