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材料三: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北方再也看不到连片种植桑麻的景象了。
——摘自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移至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北方丝绸生产日益萎缩。
(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削减桑麻改种谷物;北方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北方战争的破坏,大批技术工人南下;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只要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要注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是丝绸大国,古代丝织技术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部分知识是中国古代史中主干知识之一,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点知识。本题以中国古代丝织业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原因及启示。审题时要抓准“生产格局”四个字。解题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