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1775年4月,一支企图突袭民兵军火库的英军在波士顿附近……同民兵交火。从此,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里真理。                                                                                                                

  ——摘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查理的断首”发生在哪个国家?“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出该国最终确定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支企图突袭民兵军火库的英军在波士顿附近的什么地方同民兵交火?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的什么文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是指那一活动?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英国,君主立宪制。

(2)莱克星顿镇,《独立宣言》。

(3)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4)促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 (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2分)

我之死        ▲              ②一朔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

B.或为死,或以为亡

C.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何战?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