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答案

参考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二陶峰砚”质疑

①“十二陶峰砚”自1957年面世以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笔者反复研究,认真阅读有关汉代古砚论述及说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汉“十二陶峰砚”不是砚。

②从出土实物看,汉墨均为小球状或圆饼状,这决定了汉砚的大致形制:1.圆饼状的研石和装饰性很强的三足石砚;2.长方形砚板,为了美观实用,把砚板镶上金属边或放置于漆盒中。其他还有铜、铁、玉等材质不同、形制不一的砚。这些汉砚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一个可供研磨的平滑砚面,且都必另附小块岩石。砚边高度不超出砚面,只有把球饼状墨放置在平滑的砚面上,才能用研石压住墨在砚面上研磨,较省力地研磨出墨汁。

③汉砚基本形制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研磨方法:在圆形砚上,采用从左至右旋转式研磨法,在窄长砚板上,则采用前后推拉式研磨法。试想放着平滑砚面不用,而用研石压着球饼状墨,在箕形砚面上上下下推拉研磨,这要比在平滑砚面上多费很多力气。因此汉代不会产生箕形砚。

④墨在不断地改进,至迟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由球饼状逐步演进为较大块状墨,又演进为松塔状和方圆柱状墨。人完全可以拿在手中在砚面上研磨,研石终被弃之不用。也使人可以用手指捏住墨,自如地在倾斜的砚面上下推拉,这时候才产生了箕形之砚。从现在众多出土砚的情况看,箕形砚是汉以后的产物,通行于隋唐及至宋元。“十二陶峰砚”仅箕形一点即已说明它非汉物,而应更近隋唐。

⑤汉人长衣宽袖,有十二陶峰环立使研墨不便,不能称之为砚,那么砍去十二峰,就成了砚吗?同样不对。隋唐箕形砚,前窄后宽,墨堂处理前低后翘,犹如凤形,又似箕形,且砚后无突起边沿,而“十二陶峰砚,”则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只这“半圆形砚堂”也是无法使用的。汉代古砚不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用研石在砚面研墨,可以左右旋转,可以前后推拉,而不会在砚面上既上下推拉又左右平行移动。这个所谓的“半圆形砚堂”只是形有略似,而其功用却不适用研墨。

⑥“十二陶峰砚”自面世至今的四十多年中,发掘的大量汉墓中再未见同类器物,而且诸多产砚厂家,却无一家生产与十二陶峰砚形制一样的砚。无人借这“文房之至宝”独特的形制而赚钱,这正说明其不具有实用性,其独特的造型不被人们所认同。

⑦“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失考,功用又不是砚,就其造型,尤其是龙首为出水口及其高度设计来说,也只能考虑它是中国盆景的雏形。从众多出土的汉代博山炉多用造型各异的山峰装饰来看,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应该说明,目前在汉壁画上所见的最早的盆景,是盆栽植物,而无山水盆景。从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看,“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作品,堪称盆景的典型形象。唐代“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系由三组以上山石构成,其中一组为主体,其他作为陪衬,使主体更为突出。“散置式盆景”多用长方形盆,而“十二陶峰砚”也是三组山峰组成,也是长方形池子,宽21.5厘米,径165厘米,这并非巧合,尤其是叠石状三足,也更证明了它是盆景,而不是砚!

(编选自2001年7月2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十二陶峰砚”的形制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叠石状三组山峰组成的长方形池子,宽和径都在20cm左右。

B.它的砚面是箕形的,以龙首为出水口。

C.十二陶峰砚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

D.它与唐代的“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相似。小题2:不属于作者用来否定“十二陶峰砚”是汉砚的一项是

A.小球状或圆饼状的汉墨决定了汉砚的砚面不是箕形的。

B.环立的十二陶峰使研墨不便。

C.它有装饰性很强的三足。

D.“半圆形砚堂”不便于用砚石左右旋转研磨。小题3:对文章第⑦段说明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根据汉壁画所见的盆景和出土文物,说明“十二陶峰砚”很可能是中国盆景的雏形。

B.作者根据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的“散置式盆景”。

C.作者在文中根据有关材料进一步说明“十二陶峰砚”不是砚,而是盆景。

D.作者根据汉代只有植物盆景,而无山水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是唐代的盆景。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不详,不适用研墨,且汉墓中迄今不见同类器物,作者认为它不是汉砚。

B.汉砚虽然材质多样,形制不一,也讲究美观,但在使用方便上不及南北朝以后的砚。

C.该文物被人误作砚,是因为它的三组山峰围绕一个长方形池子,且有不平滑的表面,略似箕形砚。

D.在汉墓中未见“十二陶峰砚”的同类器物,它至今不曾被砚厂仿制,也没有被盆景制造者仿制,可见其工艺精巧,难以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