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名词解释

梧桐雨

答案

参考答案:

在诗中,梧桐和雨总是成对出现,形成梧桐雨这一意象,本来秋风萧瑟,梧叶飘零就让人心生寒意,再加上兼逢细雨,古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一下,梧桐叶更是凋落殆尽,也真可谓雪上加霜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声声入耳却更是声声入心,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句上句还是春风沉醉、桃李生香,下句却已转入秋雨凄寒、梧叶尽调的悲伤中,乐景衬哀,哀者更哀。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可能也是想到了这两句吧,所以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3.西风南浦南浦这一意象总是和西风成对出现表达萧瑟之意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又如:“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的确,在离别的时候,心情本就已经愁苦不堪,如果恰巧还吹着同样代表萧条、凄凉的西风,可见离人的心中该是多么惆怅!可是相比较以哀景衬托心情,似乎以乐景衬哀,才能让哀者更哀。凡事都需要衬托,悲伤也不例外,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如果思家的时候正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更能体会独自一人的清冷一样,眼前的景物是那么美好,可是离别在即,再美好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悲伤的情绪,良辰美景也只剩无可奈何。如这句:“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知行”(温庭筠《清平乐》),美妙的莺啼本是婉转动听,肯今日听来却是分外的刺耳。又如:“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冯延巳《三台令》)两个人曾经携手登高,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在离别的时候想起来,就只剩下几分凄凉,几分苦涩。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材料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研制380多个样品,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因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材料二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在国内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收集二千多种药方基础上,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创新引入西医炼药技法,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被认为是近五十年来人类治疟的最大进步,并将随着其推广显示出更大的效益。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青蒿素发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