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如图2所示,沿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A、B、C四点,,质点O在垂直于轴方向做简谐运动,沿轴传播形成横波。时刻,O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0.2 s,O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点才开始往上运动。由此可以判断( )

A.质点的振幅为0.4 m              B.该横波传播的速度大小为2 m/s

C.在t=2.5 s时刻质点B点正向下运动D.在t=2.5 s时刻质点C点正向上运动

答案

答案:C

分析:根据O点的状态确定周期和波长,求出波速.根据时间t=2.5s与周期的关系,确定B点和C点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

A、据题无法确定质点的振幅.故A错误.

B、由题,t=0时刻,O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0.2s,O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A点才开始往上运动,则波的周期为T=4t=0.8s,波长为λ=4AB=0.4m,则波速为v==0.5m/s.故B错误.

C、t=2.5s=3T.波从O传到B的时间为t=0.4s=0.5T,则在t=2.5s时刻质点B已振动的时间为3T-0.5T=2T,质点B的起振方向向上,则在t=2.5s时刻质点B点正向下运动.故C正确.

D、波传到C点的时间为t=7×0.2s=1.4s=,在t=2.5s时刻质点C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2.5s-1.4s=1.1s=1T,质点C的起振方向向上,则在t=2.5s时刻质点C点正向下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会分析波动形成的过程,根据时间与周期的关系分析质点的运动状态是基本能力,要加强训练,熟练掌握.

单项选择题

某大学化学系学生王晓龙欲用该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试剂硫酸亚铊蓄意报复同班同学江某。为此,他到图书馆查阅了《毒理学》、《化学物质毒性全书》等书,得知硫酸亚铊的致死量为8~14mg/Kg。1997年5月1日,他向江某的水杯里投放了200mg硫酸亚铊,但效果不明显。5月3日,为验证硫酸亚铊的毒性,他把与其有过节的同学陆某作为试验对象,“看他死得了死不了,死不了症状又如何”,一次性在陆的奶粉里投入了 500mg的硫酸亚铊。5月5日他再次在江某的水杯里投放了200mg硫酸亚铊。之后,王晓龙与江某和解不成,遂欲置江某于死地。5月17日,他观察到此时陆某中毒症状已很明显,不顾前两次对江的下毒量已接近致死量,再次向他下毒300mg。当看到江某因中毒痛苦不堪时又于心不忍,将江送往医院抢救,并承认是自己下的毒并协助治疗,江某病情得到控制。陆某因与江某症状一致也被送往医院诊治,被确定为铊中毒。经法医鉴定,江陆二人均已构成轻伤。请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王晓龙于1997年5月间先后向江某的水杯中三次投毒,投放的剂量分别为200mg、 200mg、300mg,这三次投毒之间的关系为( )。

A.属同一个故意杀人行为的三个动作,在短期间连续实施,之间存在连续性,是《刑法》所说的连续犯

B.分别构成两个故意伤害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轻罪故意伤害罪为重罪故意杀人罪所吸收,是吸收犯

C.三者之间存在着牵连关系,是牵连犯

D.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属累犯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