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1分)。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答案

(1)分土建邦(封邦建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分)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6分)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或中华民国建立),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或《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或人民认识到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地国家的主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公开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思想。(6分,答3点即得满分)

(4)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2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1分)

史实: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题目分析:(1):“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其”联系材料应该是指“郡县制”,可见题目要求用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证明“公”的进步,那么作为政治制度的“私”应该是指权力范围局限在宗族范围内的贵族了。所以回答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即可。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2) 解答此题可以材料从“势之所趋”“非天子之利”“害不如封建”等关键词来分析。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来看,郡县制对天子不利,以至于王朝不长久,但是对天下来说,比分封制好些。(3)抓住有效时间信息“1916”,回顾辛亥革命到1916与“统一、联邦之辩”相关的史实回答时代背景。(4)从材料不难看出此人的观点: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论证。

点评: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以后大都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弊端在于地方权力太大,郡县制在于中央过于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性。近代则是中央集权和联邦制的争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后,中美关系成了双方间重要的关系,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日关系的走向。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