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2分);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2分);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4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2分);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2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2分)。

题目分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第(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一,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但四人措施的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回答;第(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

点评:本部分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从题型上看,该考点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题。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注重文字史料或图片,有些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从内容上看,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多。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广泛,但重点突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考查,但考查的角度并不相同。如宋代官制;有时也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地方行政区划等处入手。

填空题
问答题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在常温下能反应

②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查阅资料]

含有Cu2+的水溶液通常显蓝色

[实验与事实]

操作①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操作②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操作③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呈蓝色.

[分析与思考]

(1)甲同学认为,由以上探究可知:猜想______(填序号)是正确的.

(2)乙同学认为,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所以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只是SO2和CuSO4

(3)丙同学认为,在实验装置中,“蘸有浓碱液棉花”的作用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操作③中,从安全角度考虑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将水倒入残液中,其理由是______.

(5)在[分析与思考](2)中对产物只是SO2和CuSO4的判断是否准确______(填“是”或“否”),其理由是______.

[拓展与应用]

稀硫酸

O2加热

浓硫酸加热

(6)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个用铜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①Cu

浓硫酸
加热
CuSO4;               ②Cu
O2
加热
CuO
浓硫酸
CuSO4

经过对两种方案的讨论、对比,同学们认为方案②具有的优点有______(填序号),所以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是直接利用浓硫酸与铜反应.

A、提高铜的利用率          B、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C、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D、不用浓硫酸,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