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名词解释

通制条格

答案

参考答案:

元朝政府颁行的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中的条格部分。至元八年﹐元政府禁行金泰和律﹐此後曾几次著手制定本朝新律﹐都没有成功﹔至元二十八年公布的《至元新格》﹐所收行政及其他方面的法规亦极不完备。因此﹐当时立法行政﹑决狱断讼﹐主要以随时因事而颁布的诏旨及其他政府公文为准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为便于各级官吏检索遵行﹐下令将历朝颁发的有关法令文书斟酌损益﹑类集折衷﹐汇辑成书﹐后经元英宗硕德八剌朝增删审核﹐定名《大元通制》﹐于至治三年刊行。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化经典阅读(共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B.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C.孟子提出合理发展生产,并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D.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