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循环倍率对脱硫效率有哪些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随着循环倍率的提高,脱硫效率达到90%时所需的石灰石投料量也下降,就是说,循环倍率越高,因为飞灰的再循环延长了石灰石在床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脱硫剂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那些较小的颗粒。由于流化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当反应30min后,如不考虑磨损,石灰石的利用率仅有0.2~0.4,故延长石灰石停留时间(最好大于1h)可以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对NOx的刺激增长作用。提高循环倍率同时还提高了悬浮空间的颗粒浓度,使脱硫效率提高,但悬浮空间颗粒浓度大于30kg/m3后进一步增加时,脱硫效率增加缓慢。因为此时细颗粒逃逸的可能性也增加,密相区颗粒浓度也可能稍有减少,而是总体积的气固反应物在接触中吸收的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13分)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小题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2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4分)

                                                                           

                                                                           

小题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3分)

                                                                           

                                                                          

小题4: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4分)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