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分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

材料三: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观点?与材料一、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4分)

答案

(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分)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分)

(2)材料三中伽森狄的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回答不同。(4分)

题目分析:本题以学生熟知的王守仁、朱熹、法国哲学家伽森狄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本题比较简单。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理解观点的内涵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可知材料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二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三的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回答不同。

点评: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