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一)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前后不同,从中你对孙中山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 * * 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