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我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辛给她们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六岁那年,她的父帝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她是一棵孤单的小草,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

后来,她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堂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教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评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6期)

小题1:小说的第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学创作中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试赏析本文标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的妙处。(6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其实应该是“静蕾老师”,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1:①内容上交代写作对象,突出她的自卑、孤独,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结构上与后文她的自信合群形成对比。(每答对一点2分,共4分)

小题1:①标题运用比喻修辞,纤弱的小草在风中没有伏倒,而是像旗帜一样在风中飘扬,突出了小草挺拔刚健的风姿,突出小说克服自卑走向自强的主旨;(3分)②这句话是当年静蕾老师给主人公的批语,又是主人公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的课题,在结构上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内容上体现了爱的接力。(3分)(共6分)

小题1:1:没有道理。(1分)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以“她”的成长发展为主线展开的,(2分)“她”从“一个自卑的孩子”成长为母校的教师的经历,与小说的主旨——宣扬自强自信——契合,所以小说主人公应该是“她”。(2分)(共5分)

2:有道理。(1分)静蕾老师虽然出场少,但却是“她”发生转变的关键,静蕾老师善意的言行让“她”获得了新生。(2分)深谙教育艺术、充满爱心的静蕾老师理应是这曲教育之歌、爱之歌的主人公。(2分)(共5分)

小题1:此题考查段首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答题。

小题1:标题的作用要考虑与主题全文的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