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玉米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

答案

参考答案:

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的矿质元素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钙、镁、硫等常量元素;铁、锰、硼、铜、锌、钼等微量元素;硅、铝、钴、镍、银、铬、氯、钠、锡、金等辅助元素。

玉米对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其次是钾,再次是磷。氮素充足可以促进各种有机物的合成,加强代谢过程,使玉米茎叶生长繁茂,叶绿素形成较多,从而增强光合作用,积累较多的干物质。

玉米吸收的磷素,较氮和钾少。磷素充足能促进细胞不断分生增殖,特别是对根尖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幼嫩细胞的增殖,作用更显著。因此,磷素有助于苗期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磷还可提高细胞原生质的粘滞性、耐热性和保水能力,降低玉米在高温下的蒸腾强度,从而可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磷素在玉米营养代谢中更为重要,它参与糖代谢,如果缺磷,蛋白质的代谢也会遭到破坏。

钾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有很大影响。钾充足时,植株内蔗糖、淀粉、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茎杆的机械组织发达,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

玉米吸收氮、磷、钾的数量,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氮2.2-4.2公斤,磷0.5-1.5公斤,钾1.5-4公斤,三要素的比例约为3:1:2。吸收量常受播种季节、土壤肥力、肥料种类和品种特性的影响。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