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回族第二语言是()。

A.汉语

B.回语

C.藏语

D.阿拉伯语

答案

参考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了心中的佛

余显斌

  他是一个和尚,却不诵经不礼佛。每天都望着佛寺发呆。

  师傅长叹,道:“你望什么?”他回答,好美啊。说着,指指古雅的佛寺,佛寺的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和大山的衬托下,别有一种美。

  在寺庙里,他做了十五年僧人,没记住几句经文,可是,所绘的各种亭台楼阁、湖泊假山的图纸,挂满禅房。他的人在寺庙里,名声却早早地飞到了外面的世界。

  在他二十二岁的一个早晨,一队人马进了寺庙,带着皇帝的圣旨,对着和尚们宣读:皇贵妃仙逝,圣上心疼欲绝,发誓要修一座天下最美的陵寝。然后,口传圣谕,让他下山,设计建造。

  他下山,随着大队人马。

  耳边,是师父的声音:“你下山一定凶多吉少,要解此灾,唯有一法。”

  “何法?”他问。

  “装疯,可躲一厄。”师父数着念珠。

  他摇头,叩别师父,走出殿门。

  几天后,他拿着自己的图纸去拜见皇帝,细细叙说着自己的设计和规划。皇帝眉开眼笑,眼光发亮,当即授予他二品官职,并让他负起建造陵寝事宜。

  “贫僧可负责建造陵寝,但不愿为官。”他推辞。

  “不愿为官?”显然,皇帝不理解。

  “不可能!”所有的官员瞪大眼,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①他掸掸僧袍,笑了,缓缓退下。依然粗衣布衲,走向了施工场,亲自监造。有时也跟工人一块儿搬料,扛木头。

  十年过去。整整十年,一个青春的和尚已步入中年,由于长期的劳心劳力,由于艰难的调度和运作,他的髻角,已见星星白发。

  十年艰辛,十年血汗,一座绝世的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座高大的、金顶般的建筑立在蓝天下,红墙如胭脂,让人晕眩。

  皇帝见后,泪水直涌,喃喃道:“比我心中的还要美,爱妃,它只配你住。”

  第二天,皇帝召他上殿。所有大臣都十分羡慕,知道这个和尚发了。

  他仍静静的,②微笑着

  “来啊,把他的右手砍了。”皇帝吩咐卫士。

  ③他微笑着,伸出右手,好像一点儿也不意外,连皇帝也惊奇,问:“你怎么不问为什么?”“早已知道,何必再问。”他淡淡回答。

  “知道什么?”皇帝惊讶。

  “你怕贫僧再为别人设计,所以如此。”他仍波澜不惊。

  他的右手被剁下。他并没有离开,整日在陵寝边徘徊观望,同时,在陵寝对面不远的山上,掏了一个洞。洞掏完不久,皇帝又让卫士带他上殿,他依然青衣布衲,飘飘而来,④对着皇帝微微一笑:“我一切皆了,可以死了。”

  “你怎么知道要处死你?”皇帝睁大了血红的眼睛。

  “我手虽断,可思想仍在,你怕我为别人设计更好的建筑。”他说。

  受刑那天,他提出,要见师父。老师父来了,须发斑白,一如十多年前一样,摩着他的头顶道:“你既知难逃一厄,为何还要下山。”

  ⑤他微笑,仍如少年时,望着远处殿阁楼台道:“为了心中一个美丽的梦。”死后,按他的要求,一部分骨灰葬在他挖的洞里,和自己的设计遥遥相对。另一部分被老师父带着回了山。圆寂前,老师父指着骨灰罐,告诉身边弟子,把他的骨灰放在自己的塔中,“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佛家弟子,在他的心中,有一尊不变的佛,那就是美。”——选自2010年1月《意林》上旬刊

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为了心中的佛”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他”的“笑”,试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笑”所体现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你下山一定凶多吉少,要解此灾,唯有一法”和“装疯,可躲一厄”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中的“他”不诵经也不礼佛,有推辞官职不做的举动和为皇帝妃子建陵寝的杰出建筑才华,但“他”本质上仍是一个心中有佛的佛门弟子。

B.文章对主人公“他”主要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使人物个性形象丰满,活化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佛门弟子形象。

C.“他”在皇帝妃子陵寝对面不远的山上掏了一个洞,预示此时“他”已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结局。

D.文章主人公最终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但悲剧更在于“他”知道自己为皇帝的妃子建陵寝必将会献出生命却仍然前往。

E.“他”的师傅是一位智者,事先就预知了徒弟的结局,并给出了化解的方法,但“他”的师傅也是一位愚者,他并不理解徒弟执意要前往修陵寝的本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⑥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以作者称其为中丞。  ③官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④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⑤方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出殡时牵引灵柩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娄江已——湮:河流堵塞。

B.江之将南也——折:折断。

C.余过之——间:偶尔

D.肃然桑之怀桑——梓:故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号为罗村云——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延实具饭——公我献之

C.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

D.悲怆者久——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作者怀恋故人之情的一组是(    )

①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    

②生平犹昧之       

③不意遂已隔世

④余能无感乎              

⑤悲怆者久之       

⑥依然水木之思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