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不语乱、力、怪、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仁爱的好道德,中国现在似乎远不如外国。中国所以不如的原故,不过是中国人对于仁爱没有外国人那样实行,但是仁爱还是中国的旧道德。我们要学外国,只要学他们那样实行,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道德”含义的本质区别。

(4)材料三中孙中山的认识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

答案

(1)反对社会混乱,反对暴力,对鬼神敬而远之。缓和社会矛盾。

(2)尊崇。他认为儒学是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批判。他们认为儒学维护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3)材料三封建道德;材料四资产阶级道德。

(4)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借鉴西方近代文明。

(1)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作用;

(2)分两种情况:伏尔泰属于一类;孟德斯鸠和卢梭属于一类。先分析思想主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他们对儒学的态度;目的:从他们的阶级属性分析,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3)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孙中山主张的道德肯定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4)通过材料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概括。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