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9~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能多角度运用史料;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充分,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5~8分。要求:观点基本明确,基本能够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比较充分;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0~4分。要求:观点不够明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有所说明;表述一般。
答案示例1: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能是君权的辅助。这一观点较为中肯的指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丞相开府治事,但最终决策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设置本身就是对相权的分割制约,分担皇帝的工作。唐宋时期,君权进一步加强,无论三省六部制度的创设还是二府三司制度的发展,本质都是分割相权以集中君权。明清时期,内阁作为君权的辅佐机构,毫无法定独立治事之地位,而军机处则将这一关系推向顶峰。纵观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最终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君相关系的实质。
答案示例2: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宰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执掌国家最高行 * * 力,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君主的制约。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与皇帝之间构成较为平等的关系;此外丞相开府治事,政务人事大权在握,成为中枢权力的象征。唐宋以来,虽经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变化,但丞相因掌握行 * * 力而实质处于三权之优势地位。明中以来,内阁首辅制与票拟之权则构成了对君权的实质约束,使中枢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综上所述,材料中作者对君相关系的看法则过于绝对。
说明:主观试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权利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这也老百姓崇拜的原因之所在;第二段主要阐述了皇帝与相之间的制衡关系,作者从皇帝的个人素质出发既看到了相对皇帝的制衡关系,也看到了其不制衡的一面。
在进行观点评述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对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写出观点的合理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