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澄清池出水质异常原因及处理?

答案

参考答案:

一.出水全面带矾花

1.出力偏大,清水区上升流速大,水和絮凝体分离不良。应检查进水流量。减小出力到额定值。2.泥渣层太高,清水区高度小,水和絮凝体分离时间短。检查一反、二反及泥渣沉降比,其值较正常值高。增加排泥次数,缩短排泥周期,也可适当进行底部排泥。3.加药量偏大,水和絮凝体分离不良。检查胶体电荷传感器的测量值。减小加药量二.出水浊度大(无矾花)

1.加药量偏小、进水流量偏大或进水浊度太大。首先检查胶体电荷传感器的测量值,判断胶体脱稳程度是否足够。然后检查加药泵运行情况、进水流量及进水浊度。适当加大加药泵出力或增启加药泵运行,将澄清池出力减小到额定值以下,待出水合格后,缓慢增加出力到额定值。2.加药量太大,造成水中出现混凝体胶体。检查胶体电荷传感器的测量值,根据其结果可判断出水中混凝剂量太大。另外,出水有一些泛白,其浑浊的状态与澄清池进水的浑浊状态明显不同。调小加药量。

三.出水全面带细颗粒矾花。

1.澄清池内泥渣太少,使脱稳的胶体未充分与活性泥渣接触,未能絮凝长大。检查二反的絮凝体形成情况,一反、二反沉降比,其值较正常值低。启动加泥装置,适当向澄清池加一些活性污泥并适当增大加药量。2.澄清池内泥渣循环不良,使脱稳的胶体未充分与活性泥渣接触,未能絮凝增大。3.二反水流几乎不流动,搅拌机可能未运行或转速低。可调整搅拌机转速及叶轮的位置。4.进水温度、浊度低。絮凝效果不好。检查进水水质。启动加泥装置,并适当增大加药量。或在进水水质已满足使用需要时,可停运澄清池开旁路运行。5.加药量低,取样静置待矾花沉降,检查出水浊度情况。如浊度大应增大加药量。

四.出水区局部矾花或有明显的絮凝体堆积,

1.分离区部分斜板跨塌,水流不通,造成周边上升流速增大,带出絮凝体;或者斜板跨塌形成局部直流通道,上升流速大,带出絮凝体。检查斜板完整情况。联系检修检查。2.澄清池清水区被阳光局部强烈照晒,使局部水温上升,上升流速增大,带出絮凝体。出水区某些局部区域长期翻矾花,应怀疑是配水不均造成。联系检修检查澄清池清水区被阳光局部强烈照晒,使局部水温上升,上升流速增大,带出絮凝体。检查澄清池是否被局部照晒,被照晒的位置是否就是矾花大的位置。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施工总承包单位承担一项建筑基坑工程的施工,基坑开挖深度12m,基坑南侧距坑边6m处有一栋6层住宅楼。基坑土质状况从地面向下依次为:杂填土0~2m,粉质土2~5m,砂质土5~10m,黏性土10~12m,砂质土12~18m。上层滞水水位在地表以下5m(渗透系数为0、5m/d),地表下18m以内无承压水。基坑支护设计采用灌注桩加锚杆。施工前,建设单位为节约投资,指示更改设计,除南侧外其余三面均采用土钉墙支护,垂直开挖。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北侧支护出现较大变形,但一直未被发现,最终导致北侧支护部分坍塌。事故调查中发现:

(1)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本工程作了重大危险源分析,确认南侧毗邻建筑物、临边防护、上下通道的安全为重大危险源,并制订了相应的措施,但未审批。

(2)施工总承包单位有健全的安全制度文件。

(3)施工过程中无任何安全检查记录、交底记录及培训教育记录等其他记录资料。

【问题】

1、本工程基坑最小降水深度应为多少?降水宜采用何种方式?

2、该基坑坍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技术方面分析,造成该基坑坍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999)中基坑支护安全检查评分表的要求,本基坑支护工程还应检查哪些项目?

4、施工总承包单位还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避免类似基坑支护坍塌?

单项选择题 X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