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下列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一坏)、力量(强一弱)和活动(积极一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C是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印象控制,通过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子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选自蔡邕《琴操》,有删改)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不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竞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选自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注】厉:通“癞”,癞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逢其妻,从置——栉:排列

B.刀在琴中——内:里面

C.吾同不与——靳:吝惜

D.竟慷慨赴死——慷慨:叹息

2.下列各组句子巾,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悲泣/征一国者

B.此天籁之音/无伤也,是仁术也

C.而妻所知/击破沛公军

D.刺韩王/木欣欣向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刺杀韩王,共去了韩国都城三次,进入太山了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杀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B.聂政刺杀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王宫的卫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C.嵇康在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也体现着嵇康反抗暴政的凛然大义。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灰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