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

尚一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一一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

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

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

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

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

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

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

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

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

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

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

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

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

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

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丈人感到一份心酸。司

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

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

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

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

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

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

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

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

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

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

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

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

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

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

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

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

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

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

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

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

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小题3:文章第5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2分)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1分)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l分)。

小题1:(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1分)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消灭。(1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之光不息,代代相传。)(2)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2分)(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

小题1: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3分)还有那些景仰泰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答案要点:作者带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 三个点;一是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从第五段中概括)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拨地通天信仰;(从第七段中概括)三是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从第二段中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本题考查物象,解答此题要具体分析其使用了何种手法,表达何意,目的何在,答题要全面。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定要把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第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像江河不消灭,代代相传。(2)斯文扫地说明文明是被重视的。斯文主要指孔子、杜甫之类的人。

小题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上一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孔子他们的精神之光永不消灭。只有他们配登上泰山。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从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中概括,只要言之有理,表达恰当,即可得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