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作品阅读。(共18分)

木   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自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小题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分析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1: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小题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2分)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2分)

小题1: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

小题1:B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小题1: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小题1: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 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学,不至于。   谷:俸禄。

B. 其无藉于经术也矣。   审:明白。

C. 而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 则是道以从人。   枉:歪曲。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 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②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③ 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

④ 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⑤ 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⑥ 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 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 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 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