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答题

许多同学在面对考试时都会有心虚的感受,特别是遇到关乎命运的重大考试时,会“头晕眼花、胆战心惊”。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这样开导他的学生:“当你走上考场时,你一定要默默地念三遍:‘没有我不会的题。’”

(1)你同意这位班主任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感受(4分)

(2)王明同学按照班主任老师的教导,在考试中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你认为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影响?(8分)

(3)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自信心?(5分)

答案

(1)我同意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法。相信自己能行,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乐观、自信地走上考场。这样,在考场上我们就会心无杂念,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

(2)取得了好的成绩,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他会不断为自己喝彩,为自己鼓励,也将更加勇敢地迎接挑战,走向成功的未来。

(3)坚信“我能行”、“我一定能够做好”,在心理上战胜自我;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如得体的着装等;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分,过分地贬低自己,这对自信的培养是极为不利;要善于抓住机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等。

本题考查对自信的理解。第一问主要回答对班主任的的说法的认识;第二问主要从自信心、成功等角度回答;第三问主要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信心。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如何才能让人讲诚信经验告诉我们,诚信也要两手抓。一手就是靠法律法规。诚信,首先应是一种制度建设。如无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约束,诚信难以实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讲诚信,就要讲法治。讲法治,靠制度,靠监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诚信建设就有了坚定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刚性的约束,诚信不一定能够得到完全的保障。门虽有锁,依然有失盗之事;厂虽有纪,依然有违纪之人;国虽有法,依然有犯法之徒。这说明,法律法规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即便是监管制度十分严格的国家,不照样还是出了欺诈丑闻吗这就启发我们,诚信建设还要抓另一手,就是抓道德、抓修养、抓教育。诚信的深层基础在道德。道德是无形的手,是依着信念、习惯、传统发生作用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注:在水上行驶的小筏子)浮于海”,说的都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起着作用。修者,善也。修养,是靠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锻炼和培养的。道德与修养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教育必须立足于恒久,必须超越教育或再教育过程中的“蜜月效应”,力争发挥出长期效应,使人内心生出自我约束力,不断克服人性中背离社会道德准则、背离人民利益的一己之欲,使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共同体。诚信建设的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记得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曾讲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可以而且应该走在规章制度的前头。”诚哉斯言!同样,规章制度的约束又可以不断地促进人们的道德和修养水平的提高。相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只要两手并举,锲而不舍,我们的诚信大厦就一定能逐步矗立起来。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律法规,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宣告最大诚信的

B.道不同,不相为谋:信仰、志趣不同,不能与其商量大事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路不好走,就坐着小筏子在海上漂浮

D.诚哉斯言:这话的确(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