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中越关系的改善

答案

参考答案:

中国和越南曾经有过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给予了大量的、无私的援助。但是,越南领导人却在抗美救国结束后,不再重视中国的友谊,开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并转向同苏联加强关系。1975年10月越南领导人黎笋访苏,两国领导人发表了苏越宣言,表明越南对苏联的对外政策,包括在欧洲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政策,在亚洲拼凑“集体安全体系”和对华制造战争威胁的政策,加以全面支持;表明了苏联对当时越南在东南亚施行地区霸权主义,包括控老、侵柬和向中国蚕食、扩张领土政策的全面支持。苏越间这种相互勾结,加紧扩张的政策,必然会加剧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严重影响中越关系的发展,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越南将中国视为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最大障碍,挑起一系列反华、排华行径,造成中越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越将中国视为直接敌人、头号敌人,把反对中国作为其战略任务,在边界和领土问题上、对待华侨和华裔问题上以及两国关系处理上制造了一系列的反华排华事件,并且步步升级,愈演愈烈,中国最终不得不对越南的反华排华行径进行公开斗争。1990年9月柬埔寨问题有了政治解决的前景,于是中越交恶也就开始消融。中国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愿意恢复中越友谊。1990年越南部长会议副 * * 来北京参加由中国主办的亚洲运动会,可说是中越关系开始好转的一个标志。第二年的8月,越南新任部长会议 * * 武文杰表示,要为中越关系正常化而努力。11月间,越南 * * 党 * * 杜梅偕部长会议 * * 武文杰一起访华,同中国领导人江 * * * * 和李鹏 * * 举行会谈。当时双方认为,经过此次访问双方关系已实现正常化。随着苏美对峙的国际旧格局的消失,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社会主义国家更多地拿起经济问题予以对待,这使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良好的增进。中越之间存在边界和领土问题,中国的处理是两方面:一方面,争端问题坚持通过谈判妥善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也不使其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始终认为,中越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中越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应因存在争议而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一旦发生问题,双方都应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采取冷静的克制态度,及时协商解决,不使事态进一步恶化。1990-1991年中越关系开始恢复正常以后,两国关系就是在上述设想下,在经贸科技等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发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

  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和戏曲表演密切有关的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例如祭祀、燕飨、乡射等,都离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然而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以满足他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1.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

B.宋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

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

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

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

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还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

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

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

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