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固于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公共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 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1917—1919)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旨也。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四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 ——2010年11月章开沅《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两种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内容有什么新发展?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三中关于所有制形式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曲高和寡”的主要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民生主义是时代潮流;避免出现欧美的社会问题(贫富悬殊)。

(2)含义:工业革命;国有化。

(3)发展:节制资本。目的:为了国计民生;发展经济;避免贫富不均;稳定社会秩序。共同:国有与私有(或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相结合。

(4)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蔬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贝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