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A.可读性试验

B.重点人群调查

C.把关人调查

D.问卷调查

E.剧场测试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 * *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