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参考答案:
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微观主体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会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涨面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他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人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呈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改善信贷结构借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几年过去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内需仍不能满足要求,物价总水平也没有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所导致的。因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导致人们的收人水平和收人预期不断下降,而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又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央行采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的方式仍不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反却尽量可能的把现有收人储存起来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