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答案

参考答案:

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微观主体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会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大而不愿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涨面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他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人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呈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改善信贷结构借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几年过去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内需仍不能满足要求,物价总水平也没有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所导致的。因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导致人们的收人水平和收人预期不断下降,而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又使得人们的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央行采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的方式仍不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反却尽量可能的把现有收人储存起来已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日:“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日:“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日:“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日:“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日:“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日:“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日:“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日:“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日:“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

9.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匾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lO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