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4岁。盖房子时因土墙垮塌砸伤左小腿。伤后35分钟被送往当地卫生院行清创缝合术。第2天夜间,患者感伤肢沉重感,行走困难,疼痛逐渐加剧,自觉发热,全身无力。次日,病情加重,急来院就诊。查体:T40℃,P13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痛苦面容,贫血貌,表情淡漠,烦躁,呼吸急促。整个左小腿延至大腿肿胀明显,左小腿下1/3外侧有一4cm长而不规则缝合伤口,周围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恶臭味的血性液体和气泡溢出。触诊肢体有捻发音。实验室检查:RBC2.0×1012/L,Hb40%,WBC12×109/L,N90%。尿常规:血红蛋白尿。左小腿X线平片检查:肌群内有积气阴影。

首先应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A.拆除缝线,彻底清创引流,最大限度地切除坏死组织和切开筋膜减压

B.拆除缝线,敞开伤口,用大量过氧化氢反复冲洗

C.拆除缝线,敞开伤口,每日换药

D.拆除缝线,敞开伤口,高压氧治疗

E.拆除缝线,敞开伤口,并作多个小切口引流

F.拆除缝线,敞开伤口,用大量1:4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13分)

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的主要制作方法是在陶坯上涂上彩釉,然后烧制,釉彩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其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落。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以马为例,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我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小题1:请概括唐三彩釉色的特点。(2分)

小题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说说什么是“开脸”。 (2分)

小题3:阅读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你认为它对唐三彩烧制过程的介绍全面吗?为什么?(3分)

小题4: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哪里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5:唐三彩中的唐马有哪些造型特点体现了动感的一面?(3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