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IMF建立的宗旨是什么?其贷款有何特点。

答案

参考答案:

宗旨根据《协定》规定,国际货币仅仅组织作为永久性机构的宗旨是:为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提供便利,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以提高和维持高水平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开发会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汇率的稳定,维持会员国正常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协助建立会员国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在有充分暴涨的条件下,对会员国提供资金,使其增强信心纠正国际收支失衡,而不致采取有损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根据以上目标,缩短会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时间,并减轻其程度。从上述宗旨中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消除"竞争性货币贬值"与"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

贷款特点:

第一,贷款对象。限于会员国政府。它只与会员国的财政部、中央银行、外汇平准基金组织或其他类似的财政机构往来。

第二,贷款用途。贷款最初主要用于会员国进行国际收支的调整,但近年来也增设了支持会员国为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的贷款。

第三,贷款的规模。同会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成正比。

第四,贷款方式。会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和还款分别采用所谓"购买"(PurchasE.和"购回"(Re-purchasE.的方式。"购买"即借款国用相当于借款面额的本国货币来购买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外汇。这在技术上虽不同于一般的国际借款,但效果是一样的,而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角度看,会员国借款则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货币结构。"购买"即借款国还款时,要用自己原来所借外汇购回本国货币。

问答题
材料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