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下列关于休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休克可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抑制期和休克期三个阶段

B.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不会引起高排低阻型休克

C.治疗休克应尽早使用血管收缩剂升压

D.休克时血糖下降

E.无论哪种类型的感染性休克,很早即可出现过度换气

答案

参考答案:E

解析:

休克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最终共同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前期)和休克抑制期(休克期)两个阶段,故A错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引起低排高阻型休克,但也可引起高排低阻型休克,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休克多为高排低阻型休克,故B错误。休克治疗的原则: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包括:①一般紧急措施;②补充血容量;③纠正酸碱平衡失调;④心血管药物的应用;⑤改善微循环;⑥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故治疗休克应尽早补充血容量,不应使用血管收缩剂升压,选项C错误。儿茶酚胺能促进胰高糖素的生成,抑制胰岛素的产生和其周围作用,加速肌肉和肝内糖原分解,刺激垂体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故休克时血糖升高。细胞缺氧,葡萄糖乏氧代谢,只产生少量的ATP,而丙酮酸和乳酸产生增多,肝灌流不足又使乳酸不能很好地在肝内代谢,体内发生乳酸聚集,引起酸中毒。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使血尿素、肌酐和尿酸增加。故D错误。感染性休克可继发予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统感染等,称为内毒素性休克。

内毒素可促使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及溶酶体酶等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结果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等,可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故无论哪种类型的感染性休克,很早即可出现过度换气。故答案应选E。

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