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休克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5岁,退休工人,因胸痛、胸闷、气短2天来诊。

患者前天凌晨4:00左右睡眠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骨后胸痛、胸闷、气短,同时伴有力、全身大汗、心悸,持续1小时余不缓解,就诊外院急诊科,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改善。昨日凌晨4:00~5:00睡眠中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全身大汗、头晕、四肢厥冷,故来我院急诊科。

既往史:诊断高血压10年,平时不规律服用复方降压片,最高血压180/110mmHg,未规律监测血压。否认糖尿病病史。个人史:吸烟20支×30年,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父亲60岁猝死,病因不详。

查体:T35.8℃,P116次/分,R22次/分,BP80/50mmHg,痛苦面容,反应稍差,皮肤巩膜无黄染,脉搏细速,颈静脉充盈,双肺少量细湿啰音,心界无明显扩大,心音低钝,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V7~V9、V3R~V5RST段抬高0.2~0.4mV,I、aVL、V1-V6ST下移0.05~0.2mV。

答案

参考答案:

1.诊断和诊断依据本例的诊断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其诊断依据是:(1)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吸烟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疑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此次急性发病,表现为突发胸骨后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2)查体提示低血压、心率增快,脉搏细速,有颈静脉充盈和双肺细湿啰音。(3)心电图提示下壁和右室的急性心肌梗死。

2.鉴别诊断(1)肺栓塞可以突发胸痛、胸闷,但是往往有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以表现为咯血、心电图常见I导深S波,Ⅲ导出现Q波和T波倒置。(2)急性心肌炎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心界扩大,呼吸困难和气短较为严重,但是胸痛剧烈程度相对较轻,心电图可见广泛导联的ST段抬高。(3)主动脉夹层破裂突然起病,往往有高血压病史。多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3.进一步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1)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目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较为明确,因为是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同时可以立即进行开通梗死血管的治疗,不需要等待心肌酶检查的结果。(2)心肌酶学检查cKMB和CTnI的心肌特异性高,其升高提示心肌细胞的坏死,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心电图表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明确诊断。(3)超声心动检查再血管化后患者需要行超声心动的检查。部分患者能够发现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室壁变薄或者心功能的下降。

4.治疗原则(1)积极进行冠状动脉的再血管化治疗,解决原发病因。(2)尽可能维持灌注血压,强心药物相对禁忌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以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⑹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 * * 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小题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小题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