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共13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小题3: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4分)

答案

小题1:DE

小题1: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4分,每点1分)

小题1:结合最后一段“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回答。

小题1:D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阅读经典文本”。

小题1:倒数第二段的首句“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是一个提示句,整合归纳下文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结合最后一段“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回答。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6分,每小题2分)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人君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②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B.①承天命(景:大)②能终者盖寡(克:能够)

C.①夫在忧(殷:深切)②能见可欲(诚:如果真的,表假设)

D.①则思谦冲以自(牧:放牧)②能而任之(简:选拔)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罚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②秋毫不敢有

B.①择善从之②终苟免不怀仁

C.①震之威怒②既得志,则纵情傲物

D.①将有作,思知止有安人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这也是砍断树根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人才实在繁多,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