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男,60岁。阵发性腹痛伴频繁呕吐,停止排气排便8小时入院。2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查体:腹稍胀,上腹部压痛。

患者入院第2日腹痛加剧,体温38.8℃。查体:腹部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反跳痛,白细胞18×10/L。此时最恰当的治疗方案是()

A.加大抗生素用量

B.加快输液速度,补足有效血容量

C.应用止痛、解痉治疗

D.急诊剖腹探查手术

E.低压灌肠及缓泻剂促进排气排便

答案

参考答案: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的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的人”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做“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也在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不少处竟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各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让他们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在这里只是借用了一下历史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样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文化不精不深,怎么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以粗制滥造、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的形式,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是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用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成为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受商业利益驱使依照消费需求调整自己。但调整应当是科学地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应破坏生态环境。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和收视率的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的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关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来,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当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程度下降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为什么我们为赢得市场和收视率就去迁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们的文化?

  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的一项是(     )

A.古村古镇,迁走原住民,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B.影视作品中,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让他们像时尚名模;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

C.古装戏中,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

D.我们一边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一边却无处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

2.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所造成的影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经受大力包装,被弄得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B.众多的文化遗产,被重新“打造”以后,其中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都丢失了。

C.庸俗文化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使人们难以真爱中华文化。

D.文化的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被糟蹋的文化一定会反过来糟蹋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说的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是指目前中华的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B.历史街区和古村古镇被随意拆除或滥加改造,使得原本完整的纯粹的古代文化遗产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C.针对“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这一观点,作者以影视中的历史文化被糟蹋的现象为例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D.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我们不能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