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6分)。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 * * 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 * * 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

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

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

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

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小题2: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小题3:最后一段强调“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针对什么情形而提出的?(4分)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4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1:C

小题1:①有的人(作品)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②有的人(作品)介绍中国文化,满足于肤浅讲述历史故事,肤浅介绍各种文化遗产,没有挖掘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的深度。(每点2分)

小题1:①应该着力于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正面的、美的东西。②要力求提供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与价值方面的深度认识。③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每点1分)

小题1:A项太绝对了,文中是说“很大程度”;c项条件不充分,文中强调的是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E项过分延伸,原文中说这些生活实践“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小题1:C项在原文中未涉及;A、B、D分别涉及到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吸收与包容外来文化、世界共同和平的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域在第三自然段,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还要从第四自然段中概括中国文化。

小题1:答题区域在第三至第七自然段,从每段中提出作者的观点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Strange things have been happening to England. Still (1)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the empire in the years (2) World War Ⅱ, now the English find they are not even British. As the cherished "United Kingdom" breaks into its (3) parts, Scots are clearly (4) and the Welsh, Welsh. But who exactly are the English What’s left of them, with everything but the (5) half of their island taken away

Going back in time to (6) roots doesn’t help. First came the Celts, then the Romans, then Angles, Saxons, Jutes, Danes. Invasion after invasion, until the Norman Conquest. English national identity only seemed to find its (7) later, on the shifting sands of expansionism, from Elizabethan times onwards. The empire seemed to seal it. But now there’s just England, (8) of a green island in the northern seas, lashed by rain, scarred by two (9) of vicious industrialization fallen (10) dereliction, ruined, as D.H. Lawrence thought, by "the tragedy of ugliness," its abominable architecture.

Of all English institutions, the one to (11) on would surely be the pub. Shelter to Chaucer’s pilgrims, home to Falstaff and Hal, throne of felicity to Dr. Johnson, the pub- that smoky, yeasty den of jollity-is the womb of (12) , if anywhere is. Yet in the midst of this national (13) crisis, the pub, the mainstay of English life, a staff driven (14) into the sump of history, (15) as the Saxons, is suddenly dying and evolving at (16) rates. Closing at something like a rate of more than three a day, pubs have become (17) enough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Domesday Book, more than half the villages in England no longer have one. It’s a rare pub that still (18) , or even limps on, by being what it was (19) to be: a drinking establishment. The old (20) of a pub as a place for a "session," a lengthy, restful, increasingly tipsy evening of swigging, is all but defunct.

18()

A.thrives

B.closes

C.stands

D.ex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