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实践探究题(16分)

七年级(1)班同学举行了有关学习品质、心理健康方面的“自”字组词比赛。请你按照下列提示完成相关任务。

●某同学写了以下词语:自信、自爱、自足、自制……

(1) 请你帮他补充几个。(4分)

●某同学用含“自”的词语造句:“我们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争取超越自我,为班级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2)请你也用有关的词语造句。(4分)

●思想品德老师拿出几个题签,上面有“论自尊”、“谈自爱”、“议自卑”、“评自负”、“树自强”、“赞自信”等文题,让同学们选择题目,进行即兴演讲。

(3)请你先谈谈自尊的价值。(4分)

(4)请你选择一个题目,并把你演讲的要点列出来。(4分)

答案

(1)如:自卑、自负、自豪、自觉、自夸、自强、自主,自尊等(4分)

(2)如:我们中学生在逆境中不能自卑、自暴自弃,更不能自惭形秽、作茧自缚;在顺境中不能自负、自我陶醉,更不能顾影自怜,忘乎所以。(共4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自尊的价值:自尊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就会光明磊落;  社会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自尊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共4分。)

(4)如选择“论自尊”。要点:第一,自尊的含义;第二,自尊的表现;第三,自尊的重要性。(4分。只要言之有理,切实可行,均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1) 有关学习品质、心理健康方面的“自”字组词比赛,以自字组的词可以很多,但必须符合题目的要求,这样的词有:自卑、自负、自豪、自觉、自夸、自强、自主,自尊等。

(2)“自”的词语造句且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也很多,例如:我们中学生在逆境中不能自卑、自暴自弃,更不能自惭形秽、作茧自缚;在顺境中不能自负、自我陶醉,更不能顾影自怜,忘乎所以。这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3)对于这个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熟悉程度,直来直去的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答案的,要从自尊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和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等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4)本题是以自尊有关的题目,我们可以选择自尊这个题目,那么我们说要点的时候就要围绕自尊,把相关的问题说清楚。如:第一,自尊的含义;第二,自尊的表现;第三,自尊的重要性。当然你可以说自信,同样的道理把它说清楚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既有对课本知识点的考查,落实知识点到试卷上,又有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道出的不错的试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一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一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朋友是位极其豁达大方的人,平生绝无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显然是忘了。那天在场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我怕他尴尬,就笑了一下,把书放回书架。那是一个20年代印的版本,没有大大的价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给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但是,有些失落不归的书是无法补购的了。有人说,身外之物,何必顶真?这些书曾经参加了我的精神构建,失落了它们,我精神领域的一些角落就失去了参证。既有约约绰绰的印象,又空虚飘浮得无可凭依,让人好不烦闷。不是个中人很难知道: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文/余秋雨,有删改。)

小题1: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通读选文,他“自得其乐”是因为                       ,他的“担惊受怕”则是因为                         。(4分)

小题2:仔细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划线词的含义,说说这句话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境。(4分)

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小题3:文章的标题为“藏书忧”,重点应该是写“忧”,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写“乐”?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综观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他的“藏书忧”让人们领悟到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怎样对待借来的书?(6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