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 * * 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我们在初中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不仅如此,如果将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能导电。这种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如图2-9),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为方便起见,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HCl、H2SO4和HNO3都能电离出H+,因此,我们可以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作酸。

【思考与交流】

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学过电离的初步知识。

 

问题;

(1)完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答案

参考答案:

(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并能够分辨电解质、非电解质;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通过类比分析,从电离角度得出酸、碱、盐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及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2)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sub>2</sub>、SO<sub>2</sub>)、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NH<sub>3</sub>

3.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条件:溶于水、受热熔化

4.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5.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