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前牙金瓷修复体中,唇面瓷层厚度不少于()

A.0.5mm

B.1mm

C.2mm

D.2.5mm

E.3mm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公 民 证

【前苏联】A·马里纳特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共汽车,最后甚至换乘老旧的蒸汽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妻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着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有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海滨浴场远一点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也没什么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到哪儿都不行,甚至私营旅馆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份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刻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挂号信。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您的公民证!”

“它就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啊!”

“我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但是,要取信,您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去——还是白费口舌。这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几次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尺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应该早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所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您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您不要再让我们吃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啊!”

“信封里有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拿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回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去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得超过一个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海滨的惬意,与下文写因没带公民证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B.因为忘记携带公民证出门,亚基姆和梅兰尼娅夫妻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度假变成了受气。而公民证在邮局的来回往返,总是取不出来。小说批判了一些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

C.“公民证”是故事中的导火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件,情节的推进,场面的展开,情绪的变化,无不依靠它来完成。它也是主题思想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而窥见作品的主题。

D.小说的情节不仅突出了一个“变”字,而且变中有同,发展中有反复。作者对两次领取公民证场面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手法,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E.故事的结尾让人觉得太过荒诞,不可信,是这篇小说的败笔。

小题2:请说说这篇小说情节构思的妙处,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