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男性,68岁,突发心前区闷痛3小时为主诉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血压120/60mmHg,心率5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列哪项是其并发症()

A.心脏破裂

B.室壁瘤形成

C. * * 肌断裂

D.左心室附壁血栓

E.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主要有:① * * 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生率高达50%,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多发生在二尖瓣后 * * 肌,见于下壁心肌梗死;②心脏破裂,少见,常于起病1周内出现,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③栓塞,发生率1%~6%,见于起病后1~2周,可引起脑、肾、脾、四肢或肺动脉栓塞;④心室壁瘤,发生率5%~20%,可见左侧心界扩大,X线透视、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10%,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

单项选择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_______”,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一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 “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言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言为终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绎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 (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

读这段文字,你觉得作者对翻译失真和走样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A.批判

B.讽刺

C.理解

D.戏谑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