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其治疗原则依据的是()
A.病的变化
B.病机的变化
C.症状的变化
D.体征的变化
E.状态的变化
参考答案:B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通常在隆重的集会、国际外交仪式等重要场合演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由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皇室成员傅侗作曲。
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临时革命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
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春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歌曲在大会上进行演奏。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材料四 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决定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由此国歌歌词是否要修改的问题也成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话题。对此,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直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我认为歌词没有过时,也没有更好的词语能代替它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6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国歌?(5分)
(3)结合材料四,说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有何意义?(2分)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
A.RS,GPS
B.GPS,GIS
C.GIS,RS
D.RS,GPRS小题2: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