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李劼人的连续性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和(),广泛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城镇动乱的社会图景。

答案

参考答案:《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综合题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 * * 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7分)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1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