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与自然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是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嵋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显现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达,不正确一项是

A.赞一美人,说她像鲜花、似轻燕,而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像癞蛤蟆,可见一般人的意识里,美是客观的。

B.美是物所固有,持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C.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

D.美是物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性,虽然也能找到一定的证据,但是也会面临着难以解释的挑战与质疑。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都认为“美是心的产品”,都把审美看成“实用的活动”,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B.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我们从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中可见这种说法的部分合理性。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关于“美是心的产品”的说法很多,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大约持此说法的人都犯了太信理智的毛病。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全在外物,因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B.形象不完全属于物,因为“完全属于物”即“无我”,“无我”即无由现出形象。

C.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证明美不具有客观性。

D.“松”美,美在它“苍翠劲直”的自在个性以及审美主体赋予它的“高风亮节”。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题目分析:B中“可见此观点正确”理解错误,可以得出“此观点具有普遍性”,从第二段开头“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可以得出。

点评:此种题型是经常考查的,难度不大,关键是回到原文中去推敲答案,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一些表示结论的词语如,“因此、所以、可见”,也要注意指示代词“这、这些”等,这些词语对归纳文意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第三段的开头说“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接着举例子有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可见A对。第二段中有一句话“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可见B正确。C “本质区别”错,从“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可知它们本质相同。“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推断D也是正确的。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要善于依据不同的句式来判断,题支中的句式可能和原文不一致,但是只要逻辑关系一直就可。

小题3:

题目分析:C中“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是为了证明“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

点评:此题是必考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对题支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回到原文中和原文内容对比,比如此题中的C选项是利用古松的例子来说明美不具有客观性,但是原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古松的例子,是来说明“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有差别。可见要细心的推敲对比然后筛选。

问答题

【说明】
“背包问题”的基本描述是:有一个背包,能盛放的物品总重量为S,设有N件物品,其重量分别为w1;w2,……,wn,希望从N件物品中选择若干件物品,所选物品的重量之和恰能放入该背包,即所选物品的重量之和等于S。
如下程序均能求得“背包问题”的一组解,其中程序4.1是“背包问题”的递归解法,而程序4.2是“背包问题”的非递归解法。
【程序4.1】
#include<stdio.h>
#define N 7
#define S 15
int w[N+1]={0,1,4,3,4,5,2,7};
int knap(int s,int n)
{ if(s==0)return 1;
if(s<0||(s>0& &n<1))return 0;
if( (1) ))|
printf("%4d",w[n]);return 1;
} return (2)
}
main(){
if(knap(S,N))printf("OK!\n");
else printf("NO!\n");
}
【程序4.2】
#include<stdio.h>
#define N 7
#define S 15
typedef struct{
int s;
int n:
int job;
} KNAPTP;
int w[N+1]={0,1,4,3,4,5,2,7};
int knap(int s,int n);
main(){
if(knap(S,N))printf("OK!\n");
else printf("NO!\n");}
int knap(int s,int n)
{ KNAPTP stack[100],x;
int top,k,rep;
x.s=s;x.n=n;
x.job=0;
top=|;Stack[top]=x;
k=0;
while( (3) ){
x=Stack[top];
rep=1;
while(!k && rep){
if(x.s==0)k=1;/*已求得一组解*/
else if(x.s<0||x.n <=0)rep=0;
else{x.s= (4) ;x.job=1;
(5) =x;
}
}
if(!k){
rep=1;
while(top>=1&&rep){
x=stack[top--];
if(x.job==1){
x.s+=W[x.n+1];
x.job=2;
Stack[++top]=x;
(6)
}
}
}
}
if(k){/*输出一组解*/
while(top>=1){
x=staCk[top--];
if(x.job==1)
printf("%d\t",w[x.n+1]);
}
}
return k;
}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