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在东城,去太庙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读树的场景。

以前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姿式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中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另一方面与后文写文学的新人辈出相呼应。

C.文章将“树”与“书”这两种记录自然与人世变迁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小题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小题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答案

小题1:C E

小题2:寓意:老树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

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相互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而又有活力的世界。

小题3:对比和拟人。(2分)

将老树和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巍峨庄重宽容大度、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等特点;(2分)将老树和新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地为下文人生世事的思考做了铺垫。

小题4: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联系文章3分)

现实意义: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现实意义3分)

小题1:题目分析:C项抒发的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   不仅仅是“老树”,还有“新树”。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考生要带着题支中的选项回到原文对照,要对原文中的情节、思想、情理给予准确全面的定位,这样才不至于答偏了方向,如C中的选项就没有很好的表达出原文的主题,表述偏了。

小题2:

题目分析:寓意是指包含的含有人的内容含义,很明显,老树代表老人,代表成熟;新树是指年轻人,代表新生力量。关系可根据文中的语句(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来找二者都不可缺少,互相映衬,才能组成一片美好的有意蕴有活力的祥和的世界。

【考点】此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理解,要善于通过想象看透本质,看透意象后面的深意,代表什么,有什么特性,都要弄明白,要善于通过文中的句子来总结出有规律的或者表现人的哲理的观点。

小题3:

题目分析:“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运用拟人的手法;“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运用对比的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老树大度宽容巍峨庄重,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特点。通过拟人,可以看出树有人的特点,有利于思考下文的人生哲理。

点评: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找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文中提到是修辞)然后点评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小题4:

题目分析:“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可以看出老幼要和谐相处;“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可以看出要正确理解新陈代谢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人如意的现象出现,需要老幼互相理解,只要这样才有“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现实意义)

点评:此类题难度较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理解文中的价值取向,二是对这种价值取向用自己的话来评价,三是要联系实际来作答。注意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偏激。

论述题

(20分)“发展海洋经济”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草案,海洋经济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浙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如海岸线里程居全国首位,规划万吨级以上沿海港口深水岸线约占全国30.7%;海岛数约占全国44%;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40.8%,潮流能占全国1/2以上。我省具有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如沿海和海岛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龙头的南翼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我省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如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其中大宗商品吞吐量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此外,石化工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亮点。

材料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工作要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以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运用辨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浙江确立发展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哲学依据。(10分)

(2)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如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10分)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