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材料表明()。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文化是民族的,但不是世界的

②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存在认知和实践的差异

③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说法错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构成中 * * 文化,是中 * *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③说法错误;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这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存在认知和实践上的差异,普通话、外语及方言,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 * *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写出下列加粗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 _____________

(2)酌酒相 _____________

(3)然将西山 _____________

(4)西山之始具 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敬,实则愤怒。

D.妾不帛,马不食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5.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