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患者,男性,72岁,患高血压病22年,糖尿病18年,2年前因心肌梗死行冠脉支架植入术,近6个月来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胸闷,腹胀,尿少,双下肢水肿。查体:BP170/100mmHg,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脏扩大,心房颤动,心率108次/分,下肢水肿(+)。尿蛋白(+),血肌酐410μmol/L,血糖7.7mmol/L。

该患者利尿时宜首选()

A.氢氯噻嗪

B.甘露醇

C.呋塞米

D.螺内酯

E.氨苯蝶啶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村夜

藏克家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关进被窝,

(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

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地听狗的动静。

(1934年)

1、对诗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太阳刚落”,诗句涉及的是具体时间,却未涉及大的时代背景;而下面的是句“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便明确的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村夜”的恐怖氛围。

B、括弧中的梦想不是对上面诗句的诠释,而是另有其深刻的内涵:一是含蓄地表述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是借助梦境来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

C、“再捻小了灯”,诗人描述的这个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所折射出的心理活动,能够催生读者的想象。  

D、“强撑住眼皮”,为什么?诗人说:为了“把心和耳朵连起来”专注的“听狗的动静”!诗人形象地告诉读者:社会的不安定,已把善良的农民,都逼成了惊弓之鸟。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歌诗合为时而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诗人虽没有明说,但透过诗中的意象,便含蓄地显现了出来。

B、诗人创造性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梦想的安宁、静穆的美好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审美倾向。

C、诗人善于选择动词准确的表达意象,且使无声的动作富有动感。比如“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又如“再捻小了灯/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D、诗人擅长选择生活细节形象的展现大主题。诗篇所写的是“村夜”,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片断,但透过这个典型意象,读者的思维与目光,却被吸引并投射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上。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