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凡是违背禁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和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是他听到了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种苍白小脸儿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
小题1:“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描写的作用是( )
A.说明别里科夫虽有保守思想,但很有责任心。
B.说明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物牵连到自己。
C.说明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说明别里科夫总要用套子去限制别人。小题2:这段文字后半部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A.形象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貌似强大,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B.生动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的力量在当时还很强大,而“我们”的力量则是软弱无力的。
C.形象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力量貌似强大,“我们”的力量表面看是渺小的。
D.生动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的力量在当时虽然强大,但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最害怕的是所谓的人们违背法令,脱离常规,做不合规矩的事。
B.别里科夫的论调是套子式的,他的性格是多疑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
C.别里科夫亲自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以后,方才停息了整天的唉声叹气。
D.别里科夫虽然是个小人物,却辖制了整个中学足足五年,说明了别里科夫之流的思想在当时控制着社会潮流。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题目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的话在文章是多次出现,成了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它在本段中就出现了两次。反复出现,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强调。这句语言描写突出了别里科夫性格特点:两个副词“总是”“千万”极尽了别里科夫性格的多疑与整天六神无主,说尽了别里科夫对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一切新生的事物在别里科夫眼里都是不成体统的。A句中说有责任心、C句中“害怕任何事物牵连到自己”错误都较为明显。就是D项的辩明有点难度。单独来看这种说没有多大问题,但它不是题干这句话的体现。
点评:对于描写的作用的回答,首先应该了解所给材料的体裁:如是小说,当然应该考虑的是关于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如果是散文,当然应该考虑的是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从本题的各个选项内容的表述来看,也可以把本题看作是句子含义的理解。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出现在段落中间,理解时就要结合本段内容,抓住“凡是违背禁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和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中心句,再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句。
小题2:题目分析:夸张的修辞功能是突出强调,使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对此,应搞清夸张的内容:别里科夫“降服”了“有思想的、正派的”我们,辖制整个中学足足五年,还辖制了全城:我们降服了,都怕他。这就突显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的力量在当时还很强大,而“我们”的力量则是软弱无力的。A、B、D项都和本段后半部分的内容不符。
点评: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知道修辞格的修辞功能,形式都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对修辞作用的分析,不能脱离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小题3:题目分析: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他的思想也套子式的。他最害怕的是所谓的人们违背法令,脱离常规,做不合规矩的事。他用他的套子,“降服”了我们,最终使人我们把两位学生开除了事。两位学生被开除,只是别里科夫辖制整个学校、全城的一个例子而已。本段的后半部分,作者用了两个“可是”,说明别里科夫并没有停息“唉声叹气”套子式论调,足足辖制了学校五年,进而是全城。多么可怕。C错。
点评: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应立足于文章的主旨和文章的整体内容。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都应该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对情节等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评价,都应该吃透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