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沉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小题1:本段文字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形成了怎样的结论?
⑴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5分)
 
 
 
 
 
 
 
 
 
 
 
 
 
 
 
 
 
 
 
 
 
 
 
 
 
 ⑵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小题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理由是什么?(整合原文信息,答案不超过40字)(6分)
 
 
 
 
 
 
 
 
 
 
 
 
 
 
 
 
 
 
 
 
 
 
 
 
 
 
 
 
 
 
 
 
 
 
 
 
 
 
 
 
答案

小题1:⑴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与形式相随而变。(多一字扣一分)

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小题2:“推”固然鲁莽,却能表现诗人一副胸襟气度;“敲”显得拘礼,无“推”的冷寂,却平添了搅扰。

小题1:题目分析:本段文字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二句作者由他人对推敲文字的不当看法引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接着用“推敲”的典故来例说,最后作者用两句话来作结,得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的结论。这样,再根据题干的字数限制,对相关文字进行取舍,这题就容易做了。

点评: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这篇是带议论性质的随笔,一个段落,应特别关注段首与段尾的句子。当然对那些标志着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也是应该盯紧的,像本段中的“其实”“所以”。而那些论据前与后的文字也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小题2:题目分析: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是在“推”与“敲”对举中完成的。找到“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这一区间,对其认真阅读,可揣摩出两层意思:“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却表现冷寂和诗人的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拘礼,表现出温情,却平添了搅扰。根据这两点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

点评:对原因概括题,关键是要找准答题区间,以防止答偏答漏。找准了答题区间之后,可以根据标志词、标点符号等抓手,理顺区间的层次,确定信息点。这样,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了。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